这意味着什么?按照某网络大V的逻辑来说,有外籍高管的企业,就算不上是一家中国企业。但联想已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,如果连一名外籍人员都容不下,还能称得上是国际化企业吗?
入乡随俗,本土化运营是国际惯例
1984年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。1984年1月,文莱脱离英国正式独立;1984年12月,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。也正是在这一年,如今享誉全球的科技巨头联想,怀揣20万元启动资金,在11名科技人员的组织下,于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诞生了。
尽管面临国内国外双重竞争压力,但联想凭着顽强的拼劲儿,扛了过来。从1996年开始,联想PC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市场首位。在国内站稳脚跟后,联想便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,经过一系列产品创新、市场并购后,联想成为了国际市场中的佼佼者。2013年,联想PC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,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。
从当初20万元发家资本,到如今破千亿市值,联想已从一家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一家国际化大公司。在当时科技生产力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,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,必然是充满曲折的,但即使今天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也依然是发展大趋势。
中国有句古话,叫入乡随俗,联想的国际化进程,也绕不开这四个字。
2004年,联想以12.5亿美元收购了世界第三大个人计算机公司IBM的PC业务,与此同时,51岁的IBM前负责人斯蒂芬•沃德(Stephen Ward),也成为联想集团的首席执行官。
文化差异是许多跨国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。不止联想,本地化经营是大部分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过程中普遍采取的策略,其中,聘请外籍高管是最直接的方式。如此一来,企业不仅能快速获得国际市场运作思维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。
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在一份全球大公司董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曾表示,“如果董事会构成能更好反映企业的国际化特质,跨国公司有望改善业绩。”
因此,联想聘请外籍高管是其国际化进程的必然举措,换做其他企业,若要保持公司运营的稳定,势必也会采取相似的做法。
国际化不只是“走出去”,更要“待得住”
“走出去”只是第一步,想要真正成为国际化企业,必须要“待得住”。而是否“待得住”,关键在于能否快速融入当地市场,获得竞争优势。
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在1997年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军德国市场。在先后收购了Wertkauf 旗下的21家自助店和Inter⁃spar的74家连锁超市后,沃尔玛成为了德国的第四大零售商。
然而,即使沃尔玛进入德国后仍旧采用低价策略,并且始终坚持顾客第一、微笑服务的宗旨,但其在德国的营业额却没有达到预期。2006年,世界头号零售商沃尔玛不得不宣布,将位于德国的85家百货商店出售给麦德龙。
沃尔玛兵败德国有政治、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,但关键是未能真正融入当地市场。可见,即便是世界零售巨头,也需要遵循当地的本土化运营规则。
从一间传达室到走向世界舞台,联想深知国际化来之不易,因此一直坚持“全球化”与“本土化”相结合的发展策略,在企业管理上,也做到了本土化。
2005年,联想聘请前戴尔高级副总裁威廉·J·阿梅里奥出任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职,2006年微软前高管肯尼斯迪佩特罗担任联想人力资源部门高级副总裁。同时为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,联想还对内部员工进行国际化业务培训。
其实不止中国企业有聘请外籍高管的习惯,外国企业也不乏有聘请中国籍高管,甚至担任重要职位的案例。
如被称为“微软中国先生”的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,在微软工作时间长达23年,其在2019年离职时是当时微软公司内级别最高的华人员工,也是美国科技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员工。
今年3月,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侯阳成为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,这也是在贺乐赋、柯睿杰两位外籍CEO之后,微软大中华区重新由中国籍CEO掌舵。
显然,微软并没有因为聘用中国籍高管而改变它是一家伟大企业的本质。为何外国企业能聘用中国籍高管,而中国企业不能聘用外籍高管?
外籍人员数量彰显企业国际化程度
一份2018年的数据显示,华为在海外聘用的员工总数超过2.8万人,海外员工本地化率约70%。甚至华为的许多重要职位,包括能接触到核心数据的研发岗位、高级管理岗位等,也不乏外籍人员的身影。
如英国政府前首席信息官约翰·萨福克,于2011年10月1日起任华为首位全球网络安全官,负责监测和改善华为全球供应链的信息安全;现任华为美国首席安全官的安迪·珀迪,律师出身,曾是美国联邦检察官,2003年加入到国土安全部,担任国土安全部网络安全团队的领导人。
对外籍人员的聘用,任正非的想法也非常符合国际化企业的运作理念。任正非曾表示,外国人也可以做华为的CEO,只要能力跟得上,在华为工作25年以上,甚至可以做接班人。今年,华为还在总裁办电子邮件中强调,目前公司处在战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,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敢于敞开胸怀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,要主动拥抱不同国别、不同种族的优秀人才,称“华为未来要胜利,必须招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”。
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,一家企业中外籍人员数量越多,说明其国际化程度越高。华为、联想等企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科技巨头,离不开它们广纳世界优秀人才的发展逻辑。
试想一下,一个在全球拥有13个自有工厂,业务范围覆盖美洲、亚太、欧洲、中东、非洲等全球主要市场,产品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,若全部采用中国员工进行管理和生产,将会是怎样的景象?
不知某网络大V在发出对联想外籍高管的质疑前,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。但显然,这种片面、肤浅的质疑丝毫没有考虑到一家国际化企业的实际运营需要。
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,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企业,其中不少已成为将触角伸向全球各地,拥有世界眼光的各领域领军者。虽然如今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,但其过程必定异常艰辛。希望大家在批判之余,也能真正理性地思考:如果人类失去联想,世界将会怎样?